藍絲絨 奇摩家族
歡迎各位到那裡與我們交流 http://tw.club.yahoo.com/clubs/bluevelvets/
Read more...藍絲絨樂團,擁有敘事般文字和灰暗的曲風
後龐克∕歌德...不等於歌德金屬
-------撰文 蔣韜
在台灣,每次提到「歌德」,大家就會以為是「歌德金屬」,馬上就聯想到沉重的吉他和歌劇女聲之纇的東西。我每次提到我有在聽「歌德搖滾」的時候,別人就會問:那是有黑死的成份嗎?
所以,我實在很想說明一下「歌德搖滾」這個東西,以及它和「後龐克」之間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1976-1978年間是龐克的盛世。大約從1978年開始,英國有一批原本是龐克圈子裡的人,突然覺得龐克總是三個和絃的三分鐘短歌跑來跑去,實在是太狹隘了,於是想要拓展更多元的音樂語彙,但仍然保留龐克的能量和舞台魅力。這些團統稱為「後龐克」
。
若說「憤怒」是龐克的精神內涵,那麼「後龐克」,做為一種龐克內部所萌生的反動,就因此具備以下的特質:他們發覺憤怒無濟於事,因此將外在的憤怒內化為一種自省的哀傷,將龐克的憤怒與暴力轉而向內自殘,於是演變成一種有一點點黑暗與詭譎的搖滾美學。就是這個環境下,「歌德」這個詞才開始進入搖滾評論的語彙中。也因此,「歌德」與「後龐克」常常指的是同一種音樂。
這些「後龐克」團,有些本來就是玩龐克的,如Sex Pistols的主唱另組Public Image Ltd.,或是Buzzcocks的主唱另組Magazine。(突然想到,這兩團的吉他手都是同一個人﹣John McGeogh)也有一些團原本是龐克的fans,如Joy Division,或是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根據某方的說法,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是最早使用「歌德」一詞來形容自己的團體(又突然想到,該團最經典的時期也是John McGeogh在彈吉他)。另外重要的後龐克團有Bauhaus, The Cur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 UK, Cocteau Twins﹣這幾個團是比較常被稱為「歌德」團的。另外像是Killing Joke, PsychedelicFurs, Gene loves Jezebel或是前所述的Magazine, Public Image Ltd.等團,歌德色彩較不那麼重所以通常直接稱為「後龐克」團。The Cure大概是在歌德∕後龐克標籤底下
,擁有最高商業成功的團。
當然,並不是所有從龐克精神向外拓展的樂團都是那麼陰暗,所以廣義的來說「後龐克」除了「歌德」以外,也蘊育了後來足以產生new-wave,及new- romantic等風潮的能量。像是Joy Division後來變成New Order,就不難看出這個脈絡的進行。整個80年代的搖滾樂,甚至說流行音樂,可以說是由後龐克所開展出來的。像是U2這樣一個我們認為是商業流行搖滾大團的團,也是從後龐克的氣氛裡走出來的,The Edge在吉他方面的實驗與創新
,也可說是後龐克美學的一部份。大量chorus或是delay的運用,那些在後搖滾、緩飆、日系搖滾甚至今天的流行歌裡習以為常的奇異脫俗的清亮分散和絃,或是80年代的那種reverb加很多的小鼓聲音,都可以說是後龐克的產物。
大約在2000左右,英美又出現了一次"post-punk revival"的潮流。評論家發現倫敦和紐約兩地有一些樂團開始呈現出纇似80年代後龐克風格的跡向,因此提出post-punkrevival這樣的說法,但是這方面的歷史記錄還沒有那麼完備,因此很難斷定誰是誰不是。然而,大體上仍可列出一些「可能」可以用「後龐克復興」來形容的團體,如 Interpol, The Rapture, Arctic Monkeys, Franz Ferdinand, The Killers, The Bravery, The Libertines, Razorlight, Kaiser Chiefs...說到這裡,整個概念應該已經浮現出來了......。
在 2004年,The Cure辦了一場"Curiosa"音樂節,邀請一些「認為自己有受到The Cure影響」的樂團,與他們同台巡迴演出。參與的樂團有Interpol, The Rapture, Mogwai,Muse, Cursive, Thursday, 還有Hole的bass手Melissa auf der Maur等等。由這場音樂節的表演名單,我們很可以看出後龐克作為一個搖滾史上的節點,所發展出來的不同脈絡與分枝包含了哪些東西。
我經常說我喜歡英國的搖滾樂,別人會以為那指的就是英搖。但龐克、後龐克、new wave、前衛搖滾、華麗搖滾,都是在以英國為據點所發展出來的東西。我喜歡的是英國人那種把搖滾樂和某種文化品味結合起來的那種格調。在美國,並不是沒有,但或許就只有60年代的嬉皮和90年代的grunge比較有迫力吧。英搖在90年代發生的時候,也沿襲了英國的這種搖滾傳統,在所謂英搖團的音樂當中,你可以聽到過去的那些龐克、後龐克、前衛搖滾...等元素,以新的方式重新再現。這是英國搖滾的一種文化累積。
下一次,我要寫的是「前衛搖滾...不是前衛金屬」
藍絲絨 樂團簡介
--撰文 蔣韜
VOL 仱 5年
Gt/kb Tao 7年
GT 伊俊 7年
BASS Kay 1年
Drum 小bu 8年
-----------------------------------
主唱仱和吉他手Tao在2001-2003年期間組了Siren Loss樂團,曲風吵雜而冷澀,後來團員們各自忙碌,就停止活動了。但過了不久,兩人又重新開始寫歌,決定一改過去冷澀的風格,企圖尋求一種流行度較高,卻又隱含著了陰冷氣息的新曲風。在電腦的輔助下,他們寫出一首又一首的歌曲,慢慢拿捏著流行與另纇之間的尺度。
有一天,他們決定要將歌曲錄成完整的demo,於是間接的請到了鼓手小bu來錄製鼓的部份。在聽到live的鼓聲之後,他們心中又燃起了組團的念頭,於是邀請了大學學弟伊俊來擔任吉他手,並且在網路上找到了bass手Kay。而鼓手的職位,則在應徵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經驗豐富可靠的小bu身上。
團名「藍絲絨」取材自大衛.林區的同名電影。之所以會以電影為名,是因為聽過他們音樂的人都異口同聲稱其編曲「具有強烈的畫面性」。而林區的電影,有點灰又有點亮,有點柔又有點硬,正符合了他們企圖營造的氛圍。
成為完整的樂團後,「藍絲絨」就彷佛如虎添翼一般,開始進行創作更具有樂團氣息的歌曲。「藍絲絨」的音樂難以被歸纇,因為它的聲音是建立在一群人同時吸收了太多不同曲風的情況之上,然而儘管如此,他們卻能在這當中保持著某種統一性,好比有一種難以用文字或術語來解釋的中心理念存在。「藍絲絨」有著讓人想要不斷往前走路的時間感﹣節拍和bassline,然而在這之上卻是吉他交織出來的矇矓空間感。在時間和空間的交會點上面,有仱時而中性厚實,時而陰性柔軟的聲音。不論怎麼說,都很難解釋音樂這種東西,或許你覺得不應該這樣描述,那麼,你來看看,或許就會有你自己的說法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Cool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